阅读历史 |

第561章 从研发攻坚到公益长行(1 / 2)

加入书签

萧凡盯着实验室培养皿里的蓝藻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培养皿壁上的藻株泛着淡青色光泽,显微镜下能清晰看到细胞的纹路,可旁边的检测报告上,“蛔虫幼虫抑制率45%”的数字像根刺,扎得人心里发紧——这是团队筛选的第30种藻株,从淡水藻到海水藻,从高海拔地区的稀有品种到人工培育的改良株,每一次失败都让大家多一分焦虑,而60%的抑制率标准,像一道跨不过去的坎,横在研发路上。

“昨晚调整了培养液ph,从6.5降到6.2,抑制率只涨了2%;加了锌元素,反而因为重金属刺激,降到41%。”叶之澜端着刚打印的数据表走过来,纸页边缘被指尖捻得发卷,上面密密麻麻的曲线像缠绕的藤蔓,记录着近一个月的尝试。她指着其中一条骤降的曲线:“第27种藻株,我们以为找到希望了,结果在37c模拟人体体温环境下,活性直接掉了一半,根本没法用在口服药里。”

老张蹲在恒温培养箱前,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反复摩挲,指甲缝里还沾着上次调试设备时的机油。他忽然抬头,眼里闪过一丝光亮:“要不试试低温培养?之前做肠溶片藻株时,54.5c是最优发酵温度,但储存时降到10c能让活性保持更久,说不定寄生虫药的藻株也吃这一套。”他说着,伸手将培养箱温度从常规的25c调到18c,又从抽屉里翻出一小瓶硒元素粉末——那是他去年回老家时,听村里种茶的老伙计说的,硒能提高茶叶的抗逆性,他当时就想着“说不定对藻株有用”,特意带了些回实验室。

“硒的浓度得控制好,上次加0.01%就差点让藻株凋亡。”萧凡一边提醒,一边拿出移液枪,小心翼翼地往培养液里滴加硒溶液,每一滴都精确到微升。接下来的72小时,三人几乎没离开过实验室。萧凡负责每4小时记录一次数据,电脑屏幕旁堆着半盒没吃完的泡面;叶之澜趴在文献堆里,从《藻类生物学》到《寄生虫病防治手册》,试图从过往研究里找到突破口;老张则搬了张折叠床放在培养箱旁,夜里每隔两小时就爬起来观察藻株状态,眼睛熬得布满血丝。

第三天清晨,当检测仪器的蜂鸣声响起,屏幕上跳出“抑制率60%”的数字时,老张激动得一拍桌子,差点碰倒旁边的试剂瓶:“成了!这低温加硒的法子真管用!”萧凡凑过去,反复确认数据无误后,长长舒了口气,抬手揉了揉发酸的肩膀——为了等这个结果,他已经连续36小时没合眼了。叶之澜则掏出手机,给团队群里发了条消息,配着培养皿和检测报告的照片,很快收到一连串的“太好了”“终于突破了”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兴奋。

可新的难题很快出现。在农科院的动物实验室里,感染了蛔虫的小鼠服用藻株提取物后,有三只出现了严重腹泻,粪便里还带着黏液。萧凡拿着小鼠的肠道切片报告,眉头又皱了起来:“之前用10%浓度做体外实验时,只考虑了抑制寄生虫的效果,没算到高浓度会刺激小鼠肠道黏膜。”老张蹲在解剖台旁,仔细观察小鼠的肠道组织:“要不把浓度降到5%?再加点咱们肠溶片里的羟丙甲纤维素,这成分能在肠道形成保护膜,减少刺激。”

调整方案后,团队重新进行实验。这次,他们把提取物浓度降到5%,还加入了0.5%的羟丙甲纤维素。一周后,小鼠的腹泻症状完全消失,粪便检测显示,寄生虫卵数量减少了80%,肠道黏膜也没有出现损伤。萧凡熬夜整理实验报告,台灯下,他的手指被显微镜的灯光照得发红,却在看到“虫卵清除率80%”那栏数据时,忍不住弯了弯嘴角——这意味着,离给非洲孩子用上药,又近了一步。

与此同时,援外医疗团队的李医生传回了非洲某部落的调研数据。视频里,李医生身后是低矮的土屋,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,瘦得只剩皮包骨:“当地5岁以下儿童寄生虫感染率高达70%,很多孩子不仅肚子痛,还因为营养吸收不好,比同龄孩子矮一大截,而且大多伴有胃肠黏膜损伤,普通驱虫药吃了会加重胃痛。”萧凡看着视频里孩子渴望的眼神,心里揪得慌:“必须在抗寄生虫药里加藻株护胃成分,不能让孩子吃了药再遭罪。”

叶之澜立刻联系李医生,根据当地儿童的体重分布,定制了详细的剂量表——每公斤体重服用10g,分早晚两次,随餐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。她还特意制作了图文版用药指南,用当地语言标注着“饭后半小时吃”“一次一片”,配上简单的插画,方便不识字的家长理解。老张则赶制了3台简易太阳能发酵设备,外壳用的是轻便的铝合金,上面贴满了彩色的操作指南,连“如何清洁罐体”“如何更换滤网”都画得清清楚楚。打包设备时,老张特意放了一包藻株种子和一本培育手册:“要是他们想自己生产,这些种子能用上,手册里写了怎么在当地找水源、调培养液,都是我琢磨出来的土办法,管用。”

在“藻光健康生态圈”的推进中,护胃食材成了新的亮点。老张跟着农业企业的技术员老周,蹲在郊区的菜地里,手把手教农户用藻株发酵后的副产品做肥料。“这东西含氨基酸和有机质,比化肥温和,能让番茄的酸度降15%,甜度还能提一点,孩子也愿意吃。”老张一边说,一边拿起一把发酵肥,撒在番茄苗根部,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农民。农户王大叔摘下一颗刚成熟的番茄,咬了一口,眯着眼睛笑了:“比之前的甜多了,一点都不酸,明年我要多种几亩,给孙子做番茄酱。”

叶之澜则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设了“护胃厨房”,每周三下午,活动室里都飘着饭菜香。她提前准备好食材,教老人们做“藻株蛋白粉蒸蛋”“低酸番茄豆腐汤”“菠菜鸡蛋面”——这些菜谱都是她根据患者的饮食反馈调整的,比如把普通面粉换成易消化的荞麦面,把酱油换成低盐的生抽。周叔带着胃癌术后的老伴张阿姨来学习,张阿姨坐在桌旁,看着叶之澜搅拌蛋液,轻声说:“之前我吃了饭总胀气,半夜还胃痛,按小澜你给的菜谱吃了一周,现在能多吃半碗饭,也不胀气了。”叶之澜笑着给她盛了碗刚蒸好的蛋羹:“阿姨,您慢慢吃,不够还有,我再教您做下一道。”她还把这些菜谱整理成彩色手册,封面上印着李姐画的番茄、菠菜和鸡蛋,看起来格外温馨,手册的最后一页,还留了团队的联系方式,写着“有任何饮食问题,随时联系我们”。

针对独居老人的“藻光健康管家”服务也在稳步推进。志愿者小林是附近大学的学生,每周都会背着药箱,去82岁的赵奶奶家送药、测血压。有一次,小林刚进门,就看到赵奶奶坐在椅子上,脸色发白,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馒头。“奶奶,您怎么了?是不是不舒服?”小林赶紧放下药箱,给赵奶奶测了血压和血糖——血压正常,但血糖只有3.2ol\/L,偏低。赵奶奶小声说:“早上忘了吃药,也没吃早饭,就想等中午一起吃。”小林立刻给赵奶奶冲了杯糖水,又热了馒头和鸡蛋,看着她吃完才放心。

萧凡得知这件事后,立刻安排技术人员给所有独居老人的药盒加装“语音提醒功能”。新的药盒上有个小小的喇叭,每天早7点、晚7点,会准时播报“赵奶奶,该吃药啦,记得先吃点东西”,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打开药盒,还会自动给志愿者和社区医生发提醒。赵奶奶拿到新药盒的那天,反复按了好几次提醒键,听着熟悉的声音,眼眶发红:“这东西比孩子还贴心,再也不怕忘事了,以后再也不会饿肚子了。”

老张的技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。他受邀到当地的理工大学,开设“药品工艺实操课”。上课那天,老张特意穿了件干净的衬衫,带着自己研发的全自动发酵罐调试机器人模型,早早来到教室。课堂上,他一边演示机器人如何通过传感器精准控制发酵温度,一边给学生们讲调试时的故事:“上次有个批次的藻液纯度总上不去,我盯着机器人看了三天,才发现是传感器的位置偏了1厘米,导致温度检测不准,你们以后做技术,一定要细心,差一点都不行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