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0章 一个药片到一个生态(1 / 2)
藻光向远:从一片药片到一个生态
儿科医院的电话打来时,萧凡正在整理《藻类源胃肠药品生产质量规范》的草案。电话那头,儿科主任的声音带着急切:“我们有个5岁的小患者,胃食管反流严重,普通药片吞不下去,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?”萧凡捏着听筒走到窗边,看着楼下工厂里正在运转的生产线,忽然想起小宇第一次见药片时,小心翼翼问“能不能做成糖果味”的模样。
挂了电话,他立刻召集团队开会。叶之澜翻出儿童用药数据库,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:“儿童吞咽药片的直径不能超过5毫米,还得调整口味,不然孩子抗拒。”老张皱着眉摇头:“直径缩小容易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不均,而且甜味剂可能会影响藻株的活性——上次实验室加了0.1%的蔗糖,纯度就掉了0.3%。”三人围着会议桌,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,从“迷你药片”到“嚼碎型”,再到“泡腾片”,最终定下沉思:做橘子味的泡腾片,用阿司帕坦代替蔗糖,既保证口感又不影响药效。
接下来的半个月,实验室成了“儿童药品研发基地”。叶之澜每天带着不同比例的甜味剂样品,去儿科医院找小患者试吃——“这个太酸了”“这个没味道”,直到第12版配方,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吃完,举着空杯子说“像喝橘子汽水”,才算定下口味。老张则在车间里调试微型压片机,把药片直径缩小到4.8毫米,每片的有效成分误差控制在±2%以内。当第一片橘色的泡腾片从机器里滑出来时,老张特意用透明瓶装了一片,说要送给小宇当“科学家的礼物”。
就在儿童泡腾片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时,市场部传来了坏消息:某药厂生产的仿冒“藻光肠溶片”在多地出现,有患者服用后出现胃灼烧,甚至呕血的症状。萧凡立刻带着老张去市场监管部门,拿出实验室保存的藻株样本:“我们的藻株经过荧光标记,在紫外灯下会发出淡蓝色的光,仿品肯定没有。”说着,他打开紫外灯,正品药片发出柔和的蓝光,而仿品则毫无反应。老张蹲在地上,用放大镜看着仿品的断面:“你看这包衣,厚的地方有0.8毫米,薄的地方只有0.2毫米,肯定会早崩,刺激胃黏膜。”
为了让更多患者学会鉴别正品,团队制作了短视频——叶之澜拿着手机,教大家扫包装上的二维码查溯源信息;老张则用镊子夹着药片,展示正品边缘的环形压痕(仿品没有)。视频发布后,短短三天就有上百万的播放量,不少患者在评论区留言:“之前买了仿品,吃了两天就胃痛,现在终于知道怎么分辨了。”市场监管部门也迅速行动,查封了仿冒药厂,没收了所有不合格产品。萧凡看着后台的数据,心里松了口气:“我们做药,不仅要治好病,还要护着患者不被假药坑。”
与此同时,药监局发来邀请函,邀请团队牵头编写《藻类源胃肠药品生产质量规范》。萧凡带着团队整理了三年来的研发数据——从54.5c的发酵温度,到6%的包衣浓度,再到每片药片的硬度标准,每一个数据都标注着实验日期和操作人员。在行业研讨会上,一位来自南方药厂的代表提出异议:“藻株纯度定在97%太高了,我们厂最多只能做到95%,能不能降低标准?”萧凡拿出一沓临床报告,翻到患者症状缓解率的数据:“95%纯度的藻株,症状缓解率只有82%,而97%的纯度能达到98%,这3%的差距,就是患者要不要多遭罪的区别。”他的话让现场陷入沉默,最终,所有代表一致同意将纯度标准定为97%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