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63章 盐潮笺·盐纹(1 / 2)

加入书签

盐潮笺·盐纹

寒露过后,盐田上结了层薄霜。萧凡清晨去盐母棚翻晒矿粉,脚刚踩进棚里,就见铜鼎旁的盐母晶石在发抖——不是风晃的,是晶石里的光点在撞壁,像被困住的萤火虫,急着往外冲。他伸手摸晶石,指尖刚贴上,就被烫得缩回手,晶石表面竟凝出层细盐,簌簌往下掉。

“这是怎么了?”徐老人拄着拐杖进来,抄本夹在胳膊下,封皮上沾着片盐稻叶。他弯腰捡起地上的盐粒,放在舌尖尝了尝,眉头猛地一皱,“是生盐。盐母晶石不该结生盐,除非……”他突然顿住,翻抄本的手快得发抖,“去年藏矿粉时,盐工们是不是还留了盐纹的记号?”

小女孩抱着玻璃罐从棚后钻出来,罐里的鱼苗尾鳍上已有二十一道环纹,最深的那道紫纹上,竟爬着些极细的白痕,像谁用针尖画的线。“它昨晚就长这个了。”她把罐子举到徐老人面前,“我数了,白痕有七道,跟七星灶的灶眼一样多。”

徐老人盯着罐里的鱼,突然拍了下大腿:“是盐纹!民国二十三年封灶时,盐工们在盐母晶石上刻过盐纹,说是能测盐田的成色。”他往盐母晶石后挪了挪,果然在晶石背面看到几道浅痕——不是天然的纹路,是人工凿的,七道细线,弯弯绕绕,最后汇在晶石底部,那里有个指甲大的小孔,孔里塞着团干芦苇。

萧凡小心地把芦苇团抠出来,芦苇里裹着片巴掌大的麻纸。麻纸被盐渍浸得发脆,展开时“哗啦”裂了个角,上面用朱砂画着幅图:七座灶围着盐母棚,每座灶旁都画着片盐田,盐田上标着不同的符号,有“枯”“润”“涩”“甘”,最中间的盐田旁,画着个跟鱼苗尾鳍上一样的白痕,旁边写着“盐纹显,需调卤水,否则盐苗败”。

“调卤水?”老张扛着锄头进来,听到这话直挠头,“咱们的卤水都是按老法子兑的,盐度刚好,怎么还要调?”他刚说完,盐田那边突然传来“沙沙”声,众人转头看,只见靠近红树林的那片盐田,稻苗竟在往回缩,叶尖卷得像虾须,原本翠绿的秆子慢慢发黄。

小女孩突然指着玻璃罐喊:“它跳了!”罐里的鱼苗直往罐口蹦,尾鳍上的白痕亮得刺眼,像七条小银线。萧凡把鱼苗倒进盐田边的潮汐沟里,鱼苗刚入水,就往发黄的盐稻苗下游去,尾鳍扫过稻根时,白痕竟印在了稻秆上——那稻秆上的黄渍竟淡了些,叶尖也慢慢舒展开。

“跟着鱼走!”徐老人跟着鱼苗往盐田深处跑,抄本在怀里颠得直响。鱼苗游到盐田中央的卤水池边,突然停住,用头撞着池壁。萧凡探头看池里的卤水,水面上漂着层白沫,用瓢舀起来闻,有股涩味,比平时的卤水呛人得多。

“是卤水太浓了。”徐老人蹲在池边,用手指蘸了点卤水,在地上画了个“咸”字,“秋潮退得急,海水倒灌时带了太多盐粒进来,卤水盐度过高,稻苗受不了。”他翻出抄本里夹着的盐度表——是去年从老盐井里找到的,竹片做的,刻着不同的盐度刻度,“得往池里掺淡水,把盐度降到‘润’字档。”

可淡水从哪来?盐田边的潮汐沟里都是海水,老盐井的水虽淡,可井深,一桶桶提上来太费工夫。小女孩突然指着红树林:“那边有小溪!”众人跟着她往红树林走,穿过密密的气生根,果然看到条细溪,溪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,溪边还长着丛丛芦苇,芦苇叶上挂着水珠,滴在水里“叮咚”响。

“是山泉水渗下来的。”徐老人掬起一捧水尝了尝,眼里亮起来,“快拿木桶来!”众人七手八脚扛来木桶,往卤水池里挑水。萧凡挑着水往池里倒,刚倒了半桶,就见池里的白沫慢慢散了,鱼苗游进池里,尾鳍上的白痕蹭着水面,水面竟泛起层淡绿的光——是盐稻苗的倒影,原本发黄的苗秆竟透出了点绿。

可挑了没几趟,众人就喘得直不起腰。红树林到卤水池隔着半里地,一桶水挑过去,洒得只剩半桶,照这速度,天黑也调不完卤水。徐老人坐在田埂上翻抄本,翻到去年记“藏火”的那页,突然盯着页边的小字看——是盐工当年写的:“盐纹引溪,竹管导水,七节连灶,可润盐田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