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0章 晶纹密语(1 / 2)
晶纹密语
冬至前夜的霜气在博物馆玻璃上结了层白膜,萧凡用指腹擦掉展柜前的霜花时,发现比目鱼的尾鳍多了圈银白环纹。环纹的间距极规律,像用圆规量过——三毫米一道,不多不少,与他昨天清理明代渔船残骸时,从船板缝里抠出的藤编线圈纹路完全一致。
“是潮候历。”老张举着放大镜冲进实验室,镜片下的藤编线圈正在卤水里舒展,“明代《海塘录》里记过,渔民会按比目鱼尾纹间距算涨潮时间,三毫米对应一个时辰。”他突然指着线圈末端的结扣,“这是‘死结’,按记载是遇大汛时才会编的警示结。”
萧凡的目光落在比目鱼新纹的第七圈上。那里有道极细的红线,像用朱砂点过。他想起渔船残骸里找到的羊皮袋,袋里装着块巴掌大的盐晶,晶体内冻着根红线,线的两端分别系着枚铜钱——永乐通宝,正是明代海禁时期的货币。
闭馆时,徐姓老人带来个樟木箱。箱子里垫着蓝印花布,布上绣的比目鱼尾鳍处,用金线绣着串数字:“七、廿三、子”。“我家传的潮信歌里有这句,‘七纹红,廿三子,大汛过塘’。”老人用指甲划过金线,“廿三子时,就是明晚十一点。”
三人连夜带着盐晶赶往渔船沉没的浅滩。月光下,滩涂的积水结成薄冰,冰面的裂纹里渗出些暗红色的卤水,在沙地上拼出个残缺的“汛”字。当盐晶贴近冰面,晶体内的红线突然伸直,两端的铜钱在冰下划出两道平行线,终点指向座半露在水里的石塔。
“是明代的镇海塔。”老张查着电子地图,“县志说这塔是镇潮用的,塔基里埋着‘镇水符’。”他突然踩到块松动的塔砖,砖缝里掉出片竹牌,牌上用朱砂写着“七纹”二字,边缘的磨损处与比目鱼尾纹的红线位置严丝合缝。
比目鱼不知何时游进了石塔底层的积水潭。它用尾鳍拍打水面,潭底的淤泥里浮起个青铜匣子。匣子的锁是鱼尾形状,锁孔的纹路恰好能与比目鱼的银白环纹对上。当萧凡按环纹顺序转动锁芯,匣子“咔嗒”弹开,里面装着卷泛黄的棉纸,纸上画着幅潮汛图,图中最高水位线处,画着条带红纹的比目鱼。
“是溃堤预警图。”老人指着图旁的小字,“明代盐工发现,当比目鱼尾出现七道红纹,二十三天后的子时,潮水会漫过这道线。他们在塔基下埋了这图,就是怕后人忘了这规律。”他突然抓起潭底的淤泥,“你看泥里的盐粒,和盐晶里的红线是同一种朱砂。”
比目鱼突然跃出潭水,尾鳍扫过的冰面裂开条缝,露出底下的陶管。陶管里塞满了芦苇,芦苇秆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日期,每个日期旁都画着鱼尾纹——从永乐元年到崇祯十七年,每年冬至前后都有记录,最新的一道刻痕,停留在崇祯十五年的“七纹红”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