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39章 卤色纪年(1 / 2)

加入书签

卤色纪年

深秋的晨雾裹着盐粒钻进博物馆时,萧凡正对着显微镜发呆。载玻片上的盐晶切片突然泛起虹彩,那些六棱形的晶格里,竟嵌着些细碎的墨点,在光线下组成个模糊的“元”字——是元代的简写。

“盐脉在倒带。”老张把刚收到的古籍拓片推过来,拓片上的元代盐司碑文中,“元”字的捺脚处缺了块,形状恰好能与晶格里的墨点补全,“你看碑侧的鱼形纹,比目鱼的背鳍上多了道刺。”

萧凡猛地抬头,展柜里的比目鱼果然变了模样。原本光滑的背鳍中央冒出根银灰色的硬刺,刺尖沾着点暗红色的卤渍,与拓片里鱼纹眼睛的位置完全对应。他想起盐宫棺椁里的盐丞服饰,腰带扣上的鱼形纹也是带刺的,当时以为是磨损造成的缺口。

闭馆后,徐姓老人带着个铁皮盒来见他。盒里装着三枚铜钥匙,匙柄分别刻着汉、唐、元三个朝代的篆书。“先祖们说,每代盐脉守护者都要铸把钥匙,能打开对应朝代的盐仓。”老人指着元代钥匙的匙齿,“这缺口和你发现的盐晶墨点,是同一处盐仓的印记。”

三人连夜赶往红树林西侧的古码头遗址。根据拓片里的方位图,元代盐仓应该藏在码头的夯土柱下。当元代钥匙插进柱底的锁孔,夯土柱突然发出碎裂声,裂开的缝隙里渗出股带着铁锈味的卤水,水里浮着些残破的麻纸,纸上的字迹被泡得发胀,隐约能认出“至元二十三年”的字样。

“是海啸预警记录。”老张用镊子展开最完整的一张纸,“元代至元二十三年有场大风暴,盐工们提前三天转移了盐仓,这些是来不及带走的账册。”他突然指着纸角的鱼形印章,印章的鱼嘴处缺了块,与比目鱼新长的背鳍刺形状一致。

比目鱼不知何时游进了缝隙。它用背鳍刺刮擦着仓壁,那些结着盐霜的砖块纷纷脱落,露出后面的暗格。暗格里整齐码着十几个陶罐,罐口的封泥上,每颗都印着带刺的比目鱼纹,封泥的裂隙中,嵌着些细小的木刻——是微型的盐仓模型。

“是应急盐引。”老人拿起个模型,木刻底部刻着“十引”二字,“元代用盐引代替货币交易,这些模型是紧急情况下的凭证,每座盐仓对应一个模型。”他突然发现模型的底座有凹槽,三枚铜钥匙刚好能嵌进去,“原来三把钥匙要一起用。”

当汉、唐、元三枚钥匙同时嵌入模型底座,罐口的封泥突然软化,露出里面卷着的羊皮地图。地图上用朱砂标出了七座元代盐仓的位置,除了已发现的这座,其余六座都在近海的岛屿上,每个岛屿旁都画着带刺的比目鱼,鱼眼处标着不同的年份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