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726章 新一代(1 / 2)

加入书签

第726章 新一代

电流的杂音虽然明显,但已经能听清楚电话那头的人说的话,李琬有种过电的感觉。

上一次的电报,李琬还有点不好意思的玩,试几次就作罢了。这次的电话,直接把线拉到他的寢宫內,有事可以拨打专线。

李琬真是爱不释手,什么爱妃,哪有电话好玩!

多了一个电话,邮电部的地位再次上升一截。

这是新玩意,费用很高,但架不住京城里的有钱人多啊。

而且现阶段不是你有钱就能装电话的,你得有地位。

京城各部门的官员们,每日上班互相问候的话都变成了“家里装了么”

也就是问问,现在整个京城装电话的地方很少。皇宫里装了之后,只有內阁办公室,各部尚书的办公室里才有装,官小一点都得等。

李琬觉得挺可惜的,这电话距离远了听不清楚,要电话也很困难,不过在避暑山庄里,倒是很好用。

对此李琬也很满足了,这都是皇爷爷和父皇都没用过的东西,朕赶上了。

其实李元在世的时候,电报已经在实验了,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的推广,完全是因为电缆的量產工艺搞不定。

现在就算搞定了,铺设加线,那都是需要时间的,所以除了皇帝率先享受之外,其他人且等著吧。

现在邮电部最头疼的还是新技术,如何在海底铺设电缆,將南洋各岛联繫起来,如此一来有事可以最短的时间內转达。

消息传递快了,很多事情办起来就快了。比如说某个地方有灾情了,电报可以直接上报,朝廷可以立刻做出反应,不用等奏摺。

现在的电报电话都是官方在运营,多少权贵子弟,打破头都想挤进去。

但是很难,这个部门要求很简单,你要懂技术。如果说你家地位够高,你可以优先学习,学会了才能进这个部门。

现在的电报线路,优先沿著铁路线铺设,然后才是其他。

有了电报,朝廷对於国家的掌控程度提高了很多。当年郧阳当地的百姓造反,八百里加急都要跑上十天消息才能送到。

现在一个电报,十分钟就出现在內阁大臣的案前,看上去贾璉现在不掺和政务了,基本不怎么管事,但是內阁诸公却很快就意识到,有的部门是真的不听招呼。

就比如这个邮电部吧,从上到下都是技术官员出身,一般人你根本不够格。

沈磊和费云多次找邮电部尚书谈话,希望安插几个人进去。邮电部尚书付明根本不买帐,明確的告诉各位,谁都可以进邮电部,流程都是一样的,考试!择优录取。现在的邮电部缺人,正在扩招呢。先说好啊,不是不给相爷的面子,实在这个部门的规矩是首辅大人立的。

这一下沈磊和费云都明白了,別看贾璉不管事,很多部门真就是只听贾璉的。

这话怎么说呢,不是贾璉跋扈,而是制度定的严格。想要破例,弄几个机动名额,那就去找贾璉。邮电部不背这个锅。

还有一个途径大家都有机会,那就是去考邮电学校,学习两年成绩合格之后,进入邮电部门上班。这个不叫官,叫公吏。

成为公吏之后,表现好有机会提拔为官员。这个制度的目的,是要给底层的人上升的通道啊。

越来越多的学校出现后,只读四书五经的时代过去了,当然也要读,不过只是主科之一。

如今的各级小学,主科有三门,语文、数学、思政。副科有三门,外语、常识、健体。中学增加了物理、化学。

三年中学毕业了可以考邮电学校。想要读大学呢,那就得继续两年的高中,考进大学后,微积分在前面等著你。

不会吧,不会有人连微积分都学不会吧

现在依旧有科举制度,不过所谓乡试,其实是高中毕业后的公务员考试,录取之后可以为公吏。想要参加会试,你得先从大学毕业。

重点是现在的会试名额卡的很严格,即便是中了进士,也仅仅是从八品官做起。

有人进行了总结,在官员的选拔过程中,理科生更占便宜,文科生就算文章写的再好,也没有以前那种风光了。

官员,尤其是基层实干官员,理科生更受吏部的青睞。

这都是先帝李元时期形成的潜规则,原因也很简单,你要能给朝廷干活。

整天就知道风雪月吟诗作对的官员,朝廷里头越来越没市场了。

这是几十年形成的务实的朝廷风格所致,並非朝夕可成。

以前觉得进翰林院很牛逼,现在是进科学院的牛逼,不单单是地位高,待遇更高。

如果能混到一个独立的实验室,那就是大佬。

当年那个別人看他疯疯癲癲的毕道行,如今七十岁了,每年啥都不干,每月都能拿一万元。这还没算给他的专利费呢。

算上给他的无烟火药专利费,那就更不得了。

那个让啊让,一个洋鬼子,也就是前几年人没了,即便如此,他的子女依旧享受每年不少於五十万元的专利费。

贾淋骑车在前面,常隨来喜骑车在后面跟著,眼神不断的四处张望,一旦有危险,立刻掏口袋里的傢伙喷过去。

“我让你別跟著!”贾淋对於带著个常隨的待遇並没有感到有面子,反而觉得有点丟人。

来喜面无表情的看著贾淋道:“您去跟相爷说!”

贾淋顿时如同泄气的皮球,他倒不是怕贾璉,而是不想给爷爷奶奶添麻烦,父亲贾荃常年在外跑航海,每年在家不足两个月。贾家人自从贾璉入阁后,变得越发的低调,到了孙子辈,出门就带一个人了。

贾淋知道,来喜虽然是同龄人,但是从小接受的教育可不一样,別看他只有十六岁,手里的左轮使的出神入化,拳脚功夫也很了得,三五个人近不得身。贾淋依旧没有选择读大学,而是选择读军校。难得放假,贾淋想出去玩两天,来喜如影隨形。

“我警告你啊,等下去了同学的家里,不许说错话。”贾淋的意思,別把他的身份暴露出来了。否则就真的没朋友了,首相的嫡孙啊。

“行,非必要我不说话。”来喜答应了下来。

同学好友刘鸣的家庭很一般,作为贾淋的同桌,两人关係自然是非常的不错。主要原因还是贾淋足够低调,在军校里从不炫耀身份。

刘家在外城,出了崇文门不远就到了,能在京城里有一座两进的院子,其实也不算特別的差了一般那是与贾淋相比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