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1章 窃听风暴(1 / 2)
防空洞那次短暂而危险的会面,像在黄国健麻木的神经上接通了一道微弱却持续不断的电流。恐惧并未消失,反而因为有了具体的、一旦败露即万劫不复的行动计划而变得更加具体和尖锐。但与此同时,一种奇异的力量,一种混合着负罪感、恐惧以及对渺茫希望孤注一掷的决绝,支撑着他没有彻底垮掉。他像一台被输入了新指令的机器,外表依旧顺从、麻木,内部却在进行着高精度的、危险的运算。
李卫国他们兑现了承诺,通过一次极其隐秘的交接——是在一个喧闹的菜市场,一个看似偶然撞到他、并连连道歉的老妇人,将一枚纽扣大小的、冰冷的金属物体塞进了他的外套口袋——将那个“安全的、极其微小的录音设备”交到了他手上。
这枚纽扣,轻若无物,却重如千钧。黄国健将它藏在自己那间简陋宿舍的砖缝里,只有在确定绝对无人监视的深夜,才敢拿出来,借着窗外微弱的光线,反复研究李卫国简单告知的使用方法:按压中心启动,再次按压停止。电量有限,必须在最关键的时刻使用。
它像一颗毒药,也像一味解药。拿着它,黄国健感觉自己行走在万丈深渊的钢丝上,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。但同时,它也代表着一种可能性,一种打破目前这令人窒息的无望循环的可能性。
他的任务明确而艰巨:录下孙鹏飞或陶成文明确指示他伪造评估报告、或者以他儿子进行威胁的证据。这需要时机,需要运气,更需要他克服巨大的恐惧,在那些让他本能战栗的人面前,保持镇定,并主动、或被动地创造录音的条件。
机会迟迟没有到来。孙鹏飞深居简出,即便召见,也多是在那间宽敞明亮、却仿佛布满无形监控的董事长办公室里,周围往往还有陶成文或其他人在场,很难找到单独且适合录音的时机。陶成文虽然接触频繁,但此人滑不溜手,言语充满暗示,却极少留下明确的、可以作为证据的把柄。
黄国健只能等待,在煎熬中等待,同时更加“努力”地工作,以消除任何可能引起怀疑的迹象。他配合沈舟,以更快的速度炮制着针对新片区的虚假报告,甚至偶尔会“主动”提出一些看似能够进一步夸大风险的“技术建议”,以换取沈舟和陶成文一丝赞许的目光,麻痹他们的警惕。这种自我亵渎的行为,每一次都让他内心滴血,但他强迫自己坚持下去。
而在阴影联盟的外部,压力也在持续增大。
“春风巷”最后几户“钉子户”在鲍玉佳变本加厉的残酷手段下,终于陆续屈服、搬迁。但这个过程并非无声无息。那户病人加重、女孩被骚扰的事件,虽然被压制下去,没有见诸报端,却在一定的圈子里引发了暗流涌动。一些原本就对“鼎坤实业”手段有所耳闻的竞争对手,开始悄悄收集信息;个别有良知的基层官员,顶着压力,将异常情况向上反映。
孙鹏飞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压力。他知道,必须尽快用更大的“成功”来掩盖之前的“杂音”,并用更强的控制来稳固内部。他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规模更大、利益也更为诱人的目标——“清河片区”。这是一个涉及数千户居民、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庞大旧改项目,堪称一块肥肉,觊觎者众多。
“清河片区,我们必须拿下!”孙鹏飞在一次核心会议上,斩钉截铁地定下基调,目光扫过在场的陶成文、鲍玉佳、沈舟,以及被特意叫来、负责“技术总把关”的黄国健。
“这次竞争非常激烈,常规手段太慢。”孙鹏飞语气冷峻,“我们要双管齐下。沈舟,国健,你们的技术报告要更快、更有‘说服力’,我要在一周内,看到足以让任何评审专家都感到‘触目惊心’的初步评估结论!”
沈舟面无表情地点点头:“没问题,孙董,数据模型已经优化,可以快速生成所需结论。”
黄国健心脏一紧,低着头,含糊地“嗯”了一声。
孙鹏飞又看向鲍玉佳和陶成文:“你们那边,地面工作要提前介入!在官方启动征询前,就要把‘势’造起来!VCD(魏超),你负责的‘线人’和‘居民代表’要尽快发展起来,制造‘民意’要求改造的假象。玉佳,你带人,用老办法,让那些潜在的刺头,在一开始就感到‘不适’,不敢冒头!”
鲍玉佳狞笑一声:“孙董放心,我知道该怎么做!保证让那片的人,从一开始就乖乖听话!”
陶成文补充道:“孙董,林奉超和付书云那边,也已经和片区里几个关键人物‘接触’过了,初步反馈…还算积极。” 他所谓的“积极”,自然是金钱开道或抓住了某些把柄。
会议的基调,定得明确而冷酷。效率,依然是最高追求,而为了效率,一切手段都可以用,也必须用。
散会后,黄国健心情沉重地跟着陶成文往外走。他知道,针对“清河片区”的行动,规模更大,牵扯更广,如果成功,将意味着更多的人受害,也意味着孙鹏飞的势力将进一步膨胀,更加难以撼动。他必须尽快拿到证据!
就在这时,机会似乎意外地降临了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