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8章 小数据员(1 / 2)
晨光里的“小数据员”
清晨七点的实验室,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浅灰色地砖上投下细碎的光影。萧凡推开玻璃门时,指尖还沾着门外的露水——为了赶在“低温胁迫环境舱”设定的8点模拟降温前完成数据核对,他和叶之澜特意提前一小时到岗。可刚踏入操作区,两人都愣住了:原本该堆满实验器材的中央操作台,此刻竟像被精心打理过的“微型科研展”。
三排透明样本瓶沿着台面边缘依次排开,瓶身标签上用黑色钢笔写着“1:45-60℃”“1:50-70℃”“1:55-80℃”,字迹虽小却一笔一划格外工整,连标点符号都没歪;标签下方还贴着一张极薄的彩色贴纸,红色对应“高浓度蛋白”,蓝色对应“低浓度蛋白”,分类清晰得让萧凡想起自己带的研究生都未必能做到如此细致。台面左侧,白色瓷盘里码着十份称量好的魔芋粉,每份都用正方形小纸片裹着,纸片上用铅笔标着“0.2g”“0.3g”“0.4g”,萧凡随手拿起一份放在电子分析天平上,显示屏上跳出来的数字是“0.2001g”——误差控制在0.01g以内,这是实验室要求的专业精度。
最让他们惊讶的是铺在台面中央的实验报告纸。“魔芋凝胶抗冻蛋白缓释实验数据记录表”的标题下,“实验日期”“样本编号”“检测仪器型号”等基础信息已填得满满当当;“抗冻蛋白释放浓度(g/L)”那栏,从“第1天”到“第7天”的数值也填了大半,连备注栏都用小字标着“第5组检测时仪器读数跳至1.82,已按爸爸说的重测3次,取均值1.79”“第8组凝胶边缘有轻微开裂,暂不影响数据”。
“小陈这是通宵加班了?”叶之澜弯腰拿起一张裹着魔芋粉的小纸片,指尖触到纸片边缘时顿了顿——纸片角落有个淡粉色的蜡笔印记,像是有人先用彩色铅笔打了草稿,再用钢笔仔细描了字。她抬头看向萧凡,萧凡正捏着实验报告纸皱眉:“不对,小陈的字是瘦长型的,‘浓’字右边从不带点,你看这个‘浓度’的‘浓’,右下角多了个小顿点,跟……”他话没说完,突然想起什么,目光扫向操作台下方的收纳柜。
收纳柜的柜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一阵轻微的“沙沙”声,像是铅笔在纸上摩擦的动静。萧凡放轻脚步走过去,慢慢拉开柜门——两个小小的身影正蹲在里面,围着一本摊开的儿童版实验记录本忙活。叶澜(姐姐)的头发用粉色发圈扎成两个小丸子,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,她的小手里攥着一支削得尖尖的黑色钢笔,正对着摊开的报告纸写写画画,笔尖在“第8天释放浓度”那栏停顿片刻,又一笔一划补全了“1.72”这个数字;萧汀(弟弟)则踮着脚,把一个巴掌大的迷你计算器贴在耳边,手指在按键上飞快地按动,嘴里还小声念叨着:“1.76加1.79加1.81,等于5.36,除以3就是1.79……爸爸说过,重测要算平均才准,姐姐你记的时候别写错啦。”
阳光从柜门缝隙照进去,刚好落在叶澜的侧脸。萧凡看着女儿的笔尖在纸上移动,突然愣住——报告纸上“1.72”的数字,和叶澜此刻写在记录本上的“1.72”,连“2”字的弯钩角度都一模一样。叶之澜也走了过来,她看清萧汀手里的计算器屏幕时,呼吸微微一滞:屏幕上显示的“0.3g魔芋粉对应15l水”,正是他们昨天傍晚讨论的“预实验配比”,而萧汀面前的小纸片上,已经用彩色铅笔画好了一个歪歪扭扭的“配比图”,横轴标着“粉”,纵轴标着“水”,中间用红色直线连起了几个小点,旁边还写着“√(对)”“×(错)”,显然是叶澜教他标的——毕竟昨天讨论时,是姐姐先听懂了“比例”的意思。
“澜澜,汀汀?”叶之澜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,她轻轻蹲下身,怕惊扰了两个孩子。叶澜听到声音,手里的笔顿了一下,抬头时眼睛里还带着“没完成任务”的小紧张,鼻尖上沾了点钢笔墨水:“妈妈,我们还没写完最后两栏……昨天你们走的时候,爸爸说‘这些基础数据要是能填完,今天就能直接测胁迫组’,我跟弟弟就想帮忙快点做完。”
萧汀听到妈妈的声音,立刻举起计算器,把屏幕转向萧凡,语气里带着小骄傲:“爸爸,我算完第5组的平均啦!就是1.79,跟你昨天说的‘仪器跳数要重测3次’一样!刚才姐姐还检查了,说我没算错。”他说着,又指了指报告纸上的备注栏:“那个‘凝胶开裂’是姐姐发现的,她拿样本瓶的时候,看到第8组的凝胶边缘有小缝,就像妈妈上次做蛋糕时,蛋糕边裂了一样,姐姐让我记下来,说‘数据要诚实’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