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627章 大蜗与童语(1 / 2)

加入书签

西岸记事:大蜗与童语

第二天晨光刚漫过田埂,萧汀就攥着他的天蓝色网兜,踮着脚往实验室门口凑。塑料盒里的大蜗牛还缩在壳里,湿纸巾上的黏液已经干成了淡淡的银痕。他扒着石桌边缘晃了晃,小短腿够不着桌面,急得哼唧起来:“爸!蜗!”

萧凡刚洗漱完,听见声音赶紧走过来,把儿子抱到石凳上。萧汀立刻伸手去碰塑料盒,指尖刚碰到盒壁,里面的蜗牛突然动了——触角慢慢探出来,在湿纸巾上扫了扫,又慢悠悠地往盒角爬。“动啦!”萧汀拍着小手笑,声音脆得像刚剥壳的脆枣,吵醒了屋里还没起的叶澜。

叶澜揉着眼睛跑出来,怀里还抱着小熊玩偶。她看见塑料盒里的蜗牛,立刻挣开萧凡的手,凑到石桌旁:“蜗!爬!”萧凡怕两个孩子碰翻盒子,赶紧把盒盖扣上留了条缝,又从屋里拿出两个空的塑料小碗:“汀汀、澜澜,咱们今天帮蜗牛找‘害怕的东西’,好不好?”

叶之澜端着早餐出来时,就看见萧凡在石桌上摆了三样东西:一小碗湿沙土,一小碗干沙土,还有一片新鲜的生菜叶。“这是要做什么?”她把粥碗放在桌上,笑着问。“昨天发现蜗牛喜欢待在湿地方,今天咱们试试它是不是真怕干的。”萧凡说着,把塑料盒里的蜗牛轻轻挑出来,放在石桌中央。

萧汀趴在桌边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蜗牛。那蜗牛先往生菜叶的方向爬了爬,触角碰了碰菜叶,又转了个方向,爬向湿沙土——刚碰到湿沙土,就慢悠悠地钻了进去,还在上面留下一道黏液。“它去湿的那边了!”萧汀指着湿沙土,回头朝叶之澜喊。

叶澜也学着哥哥的样子,指着干沙土“啊啊”叫,像是在问“为什么不去那边”。萧凡把蜗牛从湿沙土里挑出来,重新放在桌中央:“咱们再试一次,看看澜澜说的对不对,它会不会去干沙土那边。”这次蜗牛犹豫了更久,触角在空气中探了又探,好不容易往干沙土爬了两步,刚沾到干沙粒,就立刻缩了缩身子,转头又爬回了湿沙土里。

“看来它是真怕干的!”叶之澜拿起手机,把这一幕拍了下来,“以后咱们在菜地周围铺点干沙土,说不定就能拦住它们。”萧汀听见“菜地”两个字,突然想起昨天李叔说的被啃坏的白菜,拉着萧凡的手往门口拽:“菜!去菜!”

“想去菜地看看?”萧凡笑着点头,“等吃完早饭,咱们就去河边菜地,再找找有没有其他大蜗牛,顺便看看它们的卵藏在哪儿。”叶澜立刻放下小熊玩偶,跑去拉叶之澜的衣角,催着她快点喂粥——两个孩子难得这么着急,连平时最爱的肉松都没顾上往嘴里塞。

吃完早饭,一家四口往河边走。刚到菜地边,就看见李叔蹲在田埂上,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,正在翻找什么。“李叔,您这么早就在这儿忙?”萧凡走过去问。李叔抬起头,脸上沾了点泥土:“我想着再找找,看还有没有大蜗牛藏在菜心里。昨天又发现两片白菜叶被啃了,心疼得慌。”

萧汀和叶澜已经跑向菜地,萧汀举着网兜,在白菜丛里小心翼翼地扒拉。叶澜跟在后面,看见叶子上的小洞,就会指着喊“坏!坏!”。萧凡赶紧追过去,把两个孩子抱到田埂上:“菜地里有小虫子,汀汀和澜澜在埂上看,爸爸去里面找蜗牛,好不好?”

他刚走进菜地,就看见一片白菜叶的背面,有几团乳白色的小东西——比米粒大一点,紧紧粘在叶子上,周围还有黏液的痕迹。“之澜,你快来看!”萧凡招手,“找到蜗牛卵了!”叶之澜跑过去,拿出标本盒,小心翼翼地把那片白菜叶摘下来放进去:“这就是昨天咱们要找的卵?比普通蜗牛卵大不少呢。”

“难怪能长那么大。”李叔凑过来看,“我这就去告诉村里其他人,让他们也检查下自家白菜叶的背面,要是有这种卵,就赶紧摘下来集中放着。”萧凡点头:“麻烦您了李叔,等下我们把卵带回实验室,看看多久能孵化,也好知道怎么彻底阻止它们繁殖。”

萧汀趴在田埂边,看着爸爸把标本盒放进背包,突然指着不远处的草丛喊:“爸!蚁!”萧凡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,一群黑蚂蚁正围着一只小蜗牛爬,小蜗牛缩在壳里,一动不动。“汀汀看得真仔细!”萧凡眼睛一亮,“说不定蚂蚁能帮咱们对付大蜗牛!”

他赶紧走过去,用树枝轻轻拨开草丛,发现蚂蚁并没有攻击小蜗牛,只是在啃食蜗牛周围的黏液。“要是大蜗牛的黏液也能吸引蚂蚁,说不定蚂蚁能拦住它们爬进菜地。”叶之澜拿出手机,拍下蚂蚁和小蜗牛的画面,“回去咱们可以做个实验,看看大蜗牛怕不怕蚂蚁。”

叶澜看见蚂蚁,兴奋地拍着小手,还想伸手去抓。叶之澜赶紧拉住她的手:“澜澜乖,蚂蚁会咬手手,咱们只看不动,好不好?”叶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又把注意力转回到菜地——萧汀正拿着网兜,模仿爸爸的样子,在田埂边的草丛里“找蜗牛”,虽然什么都没找到,却玩得不亦乐乎。

回到家,萧凡把蜗牛卵放进实验室的培养箱,调整好温度和湿度。双宝趴在实验室门口的门槛上,透过玻璃门往里看。“卵卵会变蜗牛吗?”萧汀歪着脑袋问。萧凡蹲下来,摸了摸他的头:“要等几天才能知道,汀汀和澜澜可以每天来看看,要是卵有变化,咱们就记下来,好不好?”

叶澜伸出小手,在玻璃门上画了个圆圆的圈,像是在画蜗牛卵。叶之澜笑着拿出彩笔和纸:“咱们澜澜想画卵卵,那妈妈陪你画,画好了贴在实验室门口,这样大家都能看到卵卵的样子。”萧汀也凑过来,抢过一支红色的彩笔,在纸上画了一道歪歪扭扭的线,说是“蜗牛爬的路”。

下午,阿明婶拎着一篮刚蒸好的南瓜饼过来,看见双宝在画画,笑着走过去:“汀汀、澜澜画什么呢?这么认真。”“画卵卵!”叶澜举着画纸给阿明婶看,纸上的圆圈歪歪扭扭,却看得出来是在画蜗牛卵。阿明婶点点头:“咱们澜澜真聪明,这卵卵画得真像。对了,我刚才去河边喂鸡,看见好几只大蜗牛在草丛里爬,要不要我帮你们抓几只回来?”

“不用麻烦您,阿明婶。”萧凡从实验室里走出来,“我们上午已经在菜地发现卵了,现在主要是观察卵的孵化情况,还有测试蚂蚁对大蜗牛的影响。等有需要,再麻烦您帮忙。”阿明婶把南瓜饼放在石桌上:“跟我客气啥,你们为了菜地忙活,我也帮不上什么大忙,抓几只蜗牛还是能行的。这南瓜饼刚蒸好,你们赶紧尝尝,凉了就不好吃了。”

萧汀听见“南瓜饼”,立刻放下彩笔,跑向石桌。叶之澜拿起一块递给他,又给叶澜拿了一块:“慢点吃,别噎着。”阿明婶看着双宝吃得满脸都是南瓜馅,忍不住笑:“这俩孩子真是越长越可爱了,上次我家孙子来,还跟汀汀抢玩具呢。”

“孩子们在一起就是这样,打打闹闹的才热闹。”叶之澜笑着说,“对了阿明婶,明天我们想在菜地周围挖浅沟,填点干沙土,阻断蜗牛爬进菜地。您要是有空,能不能帮我们看着双宝?实验室里的工具怕他们碰到。”阿明婶立刻点头:“没问题!明天我一早就过来,你们放心去忙活,双宝交给我就行。”

第二天一早,阿明婶准时过来,还带了一个小皮球给双宝玩。萧凡和叶之澜拿着铲子、水桶和干沙土,往河边菜地走去。李叔已经带着几个村民在菜地里等着了,看见他们过来,赶紧迎上去:“我们已经把菜地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了,就等着挖沟填沙土了。”

“辛苦大家了。”萧凡把干沙土放在田埂上,“沟不用挖太深,大概十厘米宽、五厘米深就行,填上干沙土,就能挡住蜗牛了。”村民们立刻拿起铲子开始挖沟,萧凡和叶之澜也加入进去。阳光慢慢升高,田埂上的泥土被晒得暖烘烘的,挖出来的土块里还藏着几只小蚯蚓,引得几只麻雀飞过来,在旁边蹦蹦跳跳地找食。

中午,他们终于把菜地周围的浅沟都挖好,填上了干沙土。萧凡蹲在沟边,把沙土拍平:“这样蜗牛想爬进菜地,就得先过这道‘干沙土关’,它们怕干,应该不敢爬过来。”李叔拿起一把干沙土,撒在沟里:“这办法好,既不用打药,又环保,还不伤害菜苗。”

他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家时,远远看见阿明婶带着双宝跑过来。萧汀举着一个小网兜,里面装着几只小蜗牛。“爸!蜗!小的!”萧汀跑到萧凡身边,举起网兜给爸爸看。萧凡接过网兜,笑着说:“这是普通的小蜗牛,它们不会啃坏菜地,咱们把它们放回草丛里,好不好?”

萧汀点点头,跟着爸爸走到田埂边的草丛里,把小蜗牛一只一只放出来。叶澜也蹲在旁边,看着小蜗牛慢慢爬进草丛,小脸上满是好奇。阿明婶笑着说:“刚才汀汀在河边看见这些小蜗牛,非要抓来给你们看,说不是坏蜗牛。”

“咱们汀汀还会分辨好坏蜗牛了,真厉害!”叶之澜抱起儿子,在他脸上亲了一口。萧汀不好意思地把头埋在妈妈怀里,小手还紧紧攥着网兜——那网兜昨天还用来找大蜗牛,今天却成了放小蜗牛的“小篮子”。

回到家,萧凡第一时间去实验室看蜗牛卵。培养箱里的卵还是乳白色的,没什么变化。双宝趴在玻璃门上看了一会儿,萧汀突然说:“爸,蚁!找蚁!”他还记得昨天看见的蚂蚁,想让爸爸做蚂蚁和大蜗牛的实验。

萧凡笑着点头:“好,咱们下午就去找蚂蚁,看看大蜗牛怕不怕它们。”叶澜立刻拍着小手,跑去拿自己的小熊玩偶,像是要带着玩偶一起去“看实验”。叶之澜看着两个孩子兴奋的样子,忍不住笑:“这俩孩子,现在比咱们还关心实验进度呢。”

下午,萧凡带着双宝去河边的草丛里找蚂蚁。他找了一个透明的小盒子,在里面放了一块饼干屑,很快就吸引了一群蚂蚁。萧汀蹲在旁边,小心翼翼地看着蚂蚁爬进盒子,生怕惊动它们。叶澜也蹲在哥哥身边,伸出小手想摸盒子,被萧凡轻轻拦住:“澜澜乖,咱们只看不动,别吓走蚂蚁。”

他们把装着蚂蚁的盒子带回实验室,萧凡从培养箱里拿出一只大蜗牛,放在另一个透明盒子里,然后把装着蚂蚁的盒子放在旁边,打开两个盒子的盖子。双宝趴在桌上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两个盒子。

刚开始,大蜗牛还在慢慢爬,等蚂蚁闻到蜗牛黏液的味道,开始往大蜗牛的盒子里爬时,大蜗牛突然停了下来,触角快速地晃动了几下,然后立刻缩成了一团,黏液也分泌得比平时多了好几倍。“躲了!蜗牛躲了!”萧汀拍着桌子喊,声音里满是兴奋。

叶澜也指着缩成一团的蜗牛,“啊啊”地叫,像是在告诉大家“蜗牛怕蚂蚁”。萧凡赶紧拿出实验记录本,把这一幕记下来:“蚂蚁靠近时,大蜗牛会产生应激反应,缩壳并分泌大量黏液,推测蚂蚁对大蜗牛有一定的威慑作用。”

叶之澜拿着手机,把这一幕拍了下来:“明天村民防治会,咱们可以把这个视频给大家看,让大家知道保护菜地边的蚂蚁窝,对防治大蜗牛有帮助。”萧凡点头:“没错,这样既能利用本土生物的特性,又不用破坏生态,是最好的办法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