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1章 观测箱(1 / 2)
观测箱里的共生诗
晨光刚漫过维多利亚湖的水面,萧凡就扛着两个半人高的透明观测箱走到了红树实验区。箱子是他前几天特意改造的,侧面留着可开合的观察口,底部铺着从湖边采集的淤泥和水草,刚好能埋下几株长势相近的红树苗——这是为了近距离观察红树根系与浮游生物的互动,也是“红树与水域浮游生物共生”实验的核心装置。
叶之澜坐在不远处的折叠椅上,膝盖上摊着两样东西:一本是记录实验数据的蓝色笔记本,另一本是夹着阿豆画作的产检手册。她看着萧凡弯腰将红树苗小心放进观测箱,肚子里的双胎突然轻轻动了一下,像是在跟着她的目光“打量”新装置。她笑着伸手摸了摸孕肚,指尖刚落下,就感觉到两个小生命在里面缓慢地舒展,像是在回应她的期待。
“小心点,别碰坏了根系。”叶之澜轻声提醒,目光落在红树苗细细的气根上——那些白色的根系像柔软的丝线,刚接触到观测箱里的湖水,就微微晃动了一下。
萧凡直起身,擦了擦额角的汗,朝她笑了笑:“放心,我特意选了根系没受损的幼苗,等会儿把之前采集的湖心水样倒进去,再加入定量的浮游生物,咱们就能随时观察它们的互动了。”
说话间,阿豆背着帆布包跑了过来,包里鼓鼓囊囊的,除了她的手绘日记本,还装着几个小小的玻璃罐。“萧哥!叶姐!我带了放大镜和彩笔!”她跑到观测箱旁,踮着脚往里面看,眼睛亮得像湖里的星光,“这就是要观察的红树苗吗?它们的根好细呀,浮游生物会绕着根游吗?”
“说不定会哦。”萧凡蹲下身,从帆布包里拿出一支滴管,吸了几滴含有浮游生物的水样,滴在载玻片上,递给阿豆,“你先用放大镜看看,这些小生物平时是怎么游动的,等会儿倒进观测箱,咱们就能看它们跟红树根的互动了。”
阿豆接过载玻片,趴在石桌上认真观察起来,时不时发出小声的惊叹。叶之澜看着她专注的样子,低头翻开产检手册,在昨天记录的“水样异常解决”条目旁边,画了个小小的观测箱,里面画着红树苗和几条代表浮游生物的短线。刚画完,肚子里的双胎又轻轻踢了一下,正好落在她握笔的手下方,像是在给她“点赞”。
“之澜,过来帮我搭个遮阳棚吧。”萧凡的声音传来,他已经把红树苗固定好了,正拿着一块浅蓝色的遮阳布往支架上搭,“正午的太阳太晒,观测箱里的水温会升高,影响浮游生物活性。”
叶之澜慢慢站起身,刚走两步,就感觉到双胎在里面调整了个姿势,像是在帮她“保持平衡”。她走到萧凡身边,伸手扶住遮阳布的一角,指尖触到布料上的暖意,忽然想起昨天张叔说的话——上游村落虽然修好了排污管,但很多村民还不知道污水泄漏对湖水的影响,更不清楚红树和浮游生物对整个湖生态的意义。
“对了,”叶之澜一边帮萧凡固定遮阳布,一边说,“昨天跟你说的生态日展板,我想把观测箱里的变化做成动态记录——比如每周拍一张照片,贴在展板上,再配上阿豆画的红树和浮游生物,这样村民们应该更容易理解。”
萧凡点点头,伸手把她耳边被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:“这个主意好。不过可能得先跟村民们做次科普,上次张叔说,有几户人家还觉得‘湖里的小虫子多不多没关系’,得让他们知道,浮游生物少了,小鱼就没吃的,最后影响的还是他们的捕鱼收成。”
正说着,阿福拎着一个竹篮走了过来,篮子里装着几个新鲜的椰子和一叠干净的玻璃片。“萧哥,叶姐,张叔让我把这个送来,说你们观察的时候可能需要新的玻璃片。”他把竹篮放在石桌上,目光落在观测箱上,“这箱子里的水好清啊,比昨天湖岸的水样干净多了。”
“是啊,排污管修好后,湖水恢复得很快。”叶之澜拿起一个椰子,用吸管戳开,递给阿豆,“你昨天说要写‘浮游生物日记’,今天可以从观测箱里的情况开始记,比如红树苗的根有没有新变化,浮游生物喜欢待在根的哪个位置。”
阿豆接过椰子,吸了两口,立刻掏出她的手绘日记本。本子上已经画了好几页:有她采集水样时看到的小鱼,有张叔修排水管时的背影,还有叶之澜孕肚的简笔画——画里的孕肚旁边,总围着几只小小的浮游生物,像是在跟双胎打招呼。
“我要把观测箱里的样子画下来!”阿豆蹲在观测箱旁,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,“红树苗的根是白色的,浮游生物是透明的小点点,阳光照进来的时候,它们会跟着光游……”
叶之澜坐在折叠椅上,看着阿豆认真画画的样子,又看了看萧凡正在调试的水温计,忽然觉得肚子里的双胎也变得活跃起来——不是以往的踢踹,而是持续的、温柔的蠕动,像是在感受身边的生机。她低头翻开蓝色笔记本,在“实验day1”的标题下写道:“观测箱水温24c,浮游生物初始数量50只\/毫升,红树苗根系无明显变化,双胎反应:活跃,对水流声敏感。”
写完,她抬头望向湖面,远处的红树林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绿光,几只水鸟掠过水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萧凡已经调试好了水温计,正往观测箱里投放定量的浮游生物,透明的小生物刚进入水中,就四散游动起来,有几只还真的慢慢靠近了红树的根系,像是在好奇地“探索”。
“你看,它们好像喜欢围着根转。”叶之澜指着观测箱,声音里带着惊喜。萧凡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有十几只浮游生物聚集在红树的气根周围,甚至有几只停在了根须上,像是在“栖息”。
“这就是咱们要找的共生迹象。”萧凡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发现,又转头对阿豆说,“阿豆,把这个场景画下来,以后咱们对比的时候,就能知道它们是不是一直喜欢待在根系附近了。”
阿豆用力点头,笔尖在纸上刷刷作响,连椰子汁都忘了喝。阿福则在旁边帮忙整理玻璃片,把用过的载玻片仔细擦干净,放进竹篮里——他昨天听张叔说,这些玻璃片以后还要用来给村民们展示浮游生物,得好好保管。
临近中午的时候,张叔拄着拐杖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,上面写着上游村落几户人家的名字。“之澜,萧凡,”他把纸递给萧凡,“这是愿意来参观实验区的村民名单,我跟他们说了,后天上午过来,你们要是有空,就给他们讲讲红树和浮游生物的事。”
萧凡接过纸,上面写着七八个名字,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画圈——是不会写字的村民做的记号。“没问题,后天我们准备一下,用观测箱给他们做演示,再把之前的水样对比给他们看,这样更直观。”
张叔点点头,目光落在观测箱里:“这箱子好啊,能清清楚楚看到根和小虫子的互动,比光说管用多了。上次我跟王大爷说污水会影响浮游生物,他还不信,说‘看不见的东西有啥要紧’,这次让他亲眼看看,就知道这些小虫子多重要了。”
叶之澜笑着补充:“到时候还可以让阿豆把她的手绘日记给村民们看,里面有红树苗的生长过程,还有浮游生物的样子,小朋友的画应该能让大家更有兴趣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