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98章 科研笔记(1 / 2)

加入书签

雨林回响:科研笔记与生态答卷

初夏的晨光刚漫过清溪的松树林,萧凡已经蹲在红外相机旁,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,屏幕里是豹猫“松松”昨夜的活动轨迹——从松树林到溪流边,再绕回巢穴,路径比上个月规整了不少。他翻开防水科研笔记本,在“豹猫种群监测日志”页写下:“6月3日,清溪北坡,‘松松’活动范围扩大至1.2平方公里,夜间捕食频次增加,推测捕食技能已初步成熟。”

叶知澜提着采样箱走过来,箱里装着毛发采集器和基因检测试纸:“昨晚在‘松松’常蹭的松树旁放了采集器,看看能不能收集到它的毛发。”两人沿着“松松”的活动轨迹往前走,在一棵粗壮的油松前停下,树干上还留着淡淡的爪痕。萧凡小心地取下采集器,透明胶带上果然粘着几根浅棕色的绒毛,根部还带着一点皮屑。“足够做基因提取了,”他把采集器放进密封袋,标注好时间地点,“回去后和咱们这边雨林的豹猫基因数据比对,看看两地种群有没有基因交流的可能。”

不远处的生态茶田里,老吴正带着村民给茶树浇水,见两人过来,笑着招手:“萧老师,叶老师,你们要的茶田昆虫样本,我都收好了。”叶知澜接过老吴递来的昆虫标本盒,里面整齐排列着蝗虫、蜜蜂、步甲虫,每个标本下都标注了采集时间和位置。“谢谢老吴,”她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,“这些样本要用来分析茶田昆虫群落结构,看看和雨林边缘的昆虫种类有多少重叠,验证生态缓冲带的连通性。”

回到清溪保护站的临时实验室,萧凡将豹猫毛发样本放进基因提取仪,叶知澜则在显微镜前统计昆虫标本。仪器运转的嗡鸣声里,老周端着两杯热茶走进来:“听说你们要做基因比对?咱们清溪的豹猫,跟你们那边的是不是亲戚啊?”萧凡笑着解释:“如果基因相似度高,说明以前两地雨林是连通的,后来可能因为人类活动断了。要是能找到基因交流的痕迹,就说明生态廊道慢慢起作用了。”

三天后,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。萧凡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序列图谱,忽然眼前一亮:“知澜,你看!清溪豹猫和咱们这边的豹猫,有一段基因序列高度相似,应该是五到十年前有过基因交流!”叶知澜凑过来,手指点在图谱上:“这说明以前两地确实有通道,现在‘松松’能在茶田和树林间活动,说不定以后还能恢复更频繁的基因交流。”两人立刻把结果整理好,补充进《山地豹猫生态适应性报告》,还附上了基因图谱和活动轨迹图。

与此同时,叶知澜的茶田昆虫研究也有了进展。她将清溪茶田的昆虫数据与自家雨林边缘的昆虫数据对比,发现有62%的昆虫种类是重叠的,其中包括蓝喉蜂虎爱吃的蜜蜂和蝗虫。“这说明生态缓冲带起到了作用,”她在研究笔记上写道,“茶田不仅没成为雨林的‘隔离带’,反而成了昆虫的‘中转站’,间接为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。”她还根据数据,给清溪茶田调整了种植密度建议:“每公顷保留15棵原生乔木,既能给昆虫提供栖息环境,又不影响茶叶产量。”

消息传到邻县保护站,老张立刻带着工作人员赶过来。“我们想照着你们的科研数据,规划咱们的生态茶田和豹猫监测点,”老张翻着萧凡团队的报告,眼神里满是期待,“你们的基因比对和昆虫研究太有用了,比光说理论实在多了!”阿杰趁机拿出升级后的共享数据库平板,点开“科研分析模块”:“张站长您看,这里能自动生成物种活动动态曲线,比如蓝喉蜂虎的繁殖周期,输入清溪和咱们这边的数据,就能看到差异,方便调整保护方案。”

老张跟着阿杰学习数据库操作时,萧凡和叶知澜已经带着邻县的工作人员去了当地的栎树林。叶知澜指着树林边缘的空地:“这里的土壤和清溪相似,可以先试种0.5公顷生态茶,按照每公顷15棵原生乔木的密度保留栎树,再种上翅荚香槐做缓冲带。”萧凡则在树林里选了三个红外相机安装点:“这三个点分别对着溪流、空地和树林深处,能覆盖豹猫可能的活动范围,数据会实时同步到共享数据库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