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4章 雨林的万物图鉴(1 / 2)
雨林的万物图鉴
“雨林物种数据库”的搭建,是从阿杰在红外相机里发现陌生鸟类开始的。那天清晨,他像往常一样导出相机数据,屏幕里突然闪过一只羽毛呈青蓝色、喙尖带红的鸟,停在翅荚香槐的枝头上啄食果实。阿杰盯着屏幕看了半天,翻遍自己的鸟类手册都没找到对应品种,赶紧抱着电脑跑向守护站:“萧老师,你看这是什么鸟?我从来没见过!”
萧凡凑过来,盯着画面里的鸟仔细辨认,又打开植物研究所的鸟类图鉴比对,最后还是拨通了陈教授的电话。陈教授看完照片,语气里满是惊喜:“这是蓝喉蜂虎!属于三有保护动物,之前很少在这片雨林记录到,你们这可是新发现!”挂了电话,萧凡看着阿杰兴奋的样子,笑着说:“咱们的数据库,刚好从这个新发现开始搭。”
搭建数据库的第一步,是整理过往的监测记录。萧凡和叶知澜把历年的红外相机视频、蝴蝶监测数据、植物生长记录都翻了出来,阿杰则负责给每一份资料标注时间、地点和物种名称。有时候为了确认一只昆虫的品种,他们要对着显微镜看半天,还要查阅好几本昆虫图鉴。老吴也来帮忙,他凭着多年在山里的经验,能准确说出哪些植物长在阴坡、哪些动物喜欢在清晨活动,这些“土知识”帮着完善了不少物种的生活习性备注。
数据库搭建到一半,叶知澜想到了研学营的访客。她在体验区门口放了个“万物观察箱”,鼓励访客把拍到的雨林动植物照片、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,提交到数据库里。有次,一对来参加成长营的父子,在溪边拍到了一只通体透明的虾,提交后被陈教授鉴定为“透明新米虾”,填补了数据库里淡水生物的记录空白。孩子的爸爸笑着说:“没想到我们也能为雨林做贡献,回去要跟同学好好说说。”
随着数据库里的物种记录越来越多,萧凡和叶知澜决定做一本“雨林万物图鉴”,把数据库里的内容整理成图文手册,既方便村民巡逻时识别物种,也能作为研学营的教材。阿杰主动承担了画图的任务,他把蓝喉蜂虎的青蓝色羽毛、透明新米虾的细长触须都画得栩栩如生,还在每幅图旁边配上老吴提供的生活习性小贴士,比如“蓝喉蜂虎喜欢在沙坡上筑巢,看到沙坡有洞别轻易打扰”“透明新米虾多在溪流浅水区活动,水质差的地方见不到”。
手册印出来那天,阿杰抱着一摞手册分给村民和联防队。老吴翻到透明新米虾那页,指着画说:“这虾我在溪边见过,原来叫这名儿。以后巡逻时看到有人污染溪水,可得赶紧拦着。”李叔也说:“有了这手册,再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,翻一翻就知道,再也不用瞎猜了。”
就在数据库和图鉴慢慢完善的时候,市环保部门的张科长又来到了雨林。这次他不是来考察,而是带来了好消息:“你们的‘科研+社区+产业’保护模式,被评为全市生态保护示范案例,下周要在环保工作会议上做分享,还要组织其他地区的保护站来学习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