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00章 晶光图谱(1 / 2)

加入书签

丹霞泉畔的晶光图谱

珠江的晨雾还没散,萧凡已经蹲在丹霞卤泉边,手里握着便携式光谱仪,镜头对准泉水中悬浮的红褐色微粒。陈禾端着刚过滤好的果卤,轻轻放在他身旁的石板上:“按你说的,荔枝汁和龙眼汁按3:2的比例调了,还加了半勺丹霞石煮的汁,你先测测这批次的卤液成分。”

萧凡点头,指尖在光谱仪屏幕上滑动,调出前一天的检测数据——丹霞卤泉的铁元素含量是普通卤水的1.8倍,这正是盐晶泛红的关键,可前两次培育时,晶面总带着细微的杂质斑点,他怀疑是泉水中未过滤干净的微生物影响了晶形。“今天试试在卤液里加0.1%的茶多酚,”他起身时,裤脚沾了圈泉边的红泥,“昨天查资料看到,茶多酚能抑制微生物繁殖,还能让晶纹更顺,正好和果卤的果香搭。”

岭南商人老林推着小推车过来,车上装着新烧制的荔枝形瓷坯,瓷坯薄得能透光,边缘还刻着细密的果蒂纹路:“萧研究员,你说要让盐晶顺着果蒂纹长,我让工坊的师傅把纹路刻得深了些,这样晶核能嵌得更稳。”萧凡拿起一个瓷坯,对着晨光看了看,果蒂处的纹路呈螺旋状,正好符合他设想的“丹霞果晶”生长轨迹——从果蒂中心向外扩散,红纹随螺旋弧度渐变,最后在荔枝“果肉”部分形成半透明的晶面。

三人刚把瓷坯放进陶瓮,苏明远就从苏州赶来了,怀里抱着个木盒,打开时飘出淡淡的松烟香:“我把水青釉改了,加了点丹霞山的红土,调成了‘丹霞釉’,釉层薄了三成,不会盖住晶面的透光性。”他用软毛笔蘸了点釉料,在废瓷片上试涂,釉料干后呈淡朱色,对着光看,能看见细微的云母颗粒,“这釉能和盐晶的红纹呼应,还能锁住果香,放再久都能闻到荔枝味。”

萧凡突然想起阿岩寄来的冰土样本,从行李箱里翻出密封袋,倒出少许灰白色粉末:“北方的冰土含镁量高,咱们在卤液里加一点,说不定能让晶面更硬,不容易受潮。”他用电子秤精确称出0.5克冰土粉,慢慢撒进果卤中,陈禾立刻用玻璃棒搅拌,卤液泛起淡淡的奶白色,很快又恢复澄澈——这是冰土粉完全溶解的信号,萧凡悬着的心放下了大半,之前在江南试加冰土粉时,曾因溶解不充分导致晶面出现白斑,这次特意提前将冰土粉磨成了纳米级粉末。

接下来的三天,萧凡几乎守在陶瓮旁,每隔四小时记录一次卤液温度和ph值。岭南的午后气温能到32c,他在工坊里装了台恒温风扇,将温度稳定在25c——这是他计算出的“丹霞果晶”最佳生长温度,低于22c晶核生长慢,高于28c则容易出现晶簇堆积。第四天清晨,他刚走近陶瓮,就闻到比往常更浓的荔枝香,伸手捞出一个荔枝瓷坯时,指尖触到冰凉的晶面,盐晶已经顺着果蒂纹长出了半圈,红纹像浸透了丹霞山的晨光,从深朱渐变成淡粉,在“果肉”处透着淡淡的乳白,正好是冰土粉起了作用。

“成了!”陈禾凑过来,手里拿着放大镜,“你看晶纹里的气泡,比之前小了一半,茶多酚果然有用。”萧凡却皱着眉,用镊子轻轻碰了碰晶面边缘:“还是有点毛糙,明天试试把陶瓮搬到半阴处,避免阳光直射让晶面脱水过快。”他转身在笔记本上记下数据,笔尖划过“卤液成分:丹霞泉70%、果卤29.9%、茶多酚0.1%、冰土粉0.5g\/L”时,特意在“冰土粉”后画了个星号——这是目前最接近理想状态的配方,只差最后一步优化晶面光洁度。

第五天傍晚,乌云突然压了下来,岭南的暴雨说来就来。萧凡急忙把陶瓮搬进内屋,却发现有个瓷坯的晶面沾了滴雨水,他本以为会留下水痕,擦干后却意外发现,沾水的部分比其他地方更光滑。“难道水的表面张力能抚平晶面?”他立刻找出喷雾瓶,装上空滤后的雨水,对着另一个瓷坯的晶面轻轻喷了两下,等水分蒸发后,用显微镜观察——晶面的毛糙感果然减轻了,原本细小的凸起被雨水的张力压平,形成了更均匀的晶层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