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6章 盐潮笺·盐语(1 / 2)
盐潮笺·盐语
潮音盒的铜铃连响三日安稳后,萧凡在七星灶旁的盐母棚外发现了新异。盐母晶石表面凝着的盐霜,不再是往常的细碎星点,竟顺着晶纹结成了细密的网,网眼间浮着些极细的银丝,凑近了看,竟是盐粒结晶成的线,线头牵着片极小的麻纸,纸上用朱砂点了个“言”字。
“这盐霜结得蹊跷。”徐老人捏着潮信歌抄本赶来时,抄本摊开的页面上,新洇的水渍里浮着行淡墨小楷:“盐母吐丝,盐语初萌,需以七灶盐合晨露调之,方解盐工密言。”他伸手拂过盐母晶石,那些银丝突然轻轻颤动,像有风吹过蛛网,在棚内映出细碎的光。
小女孩抱着装着小鱼苗的玻璃罐蹲在棚边,罐里的鱼苗尾鳍上,第四道淡蓝环纹旁,第五道浅褐环纹正慢慢显形。她指着晶石喊:“银丝在动!”只见那些盐丝突然往棚外飘,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,落在盐田中央的蓄水池里,池水瞬间泛起层白雾,雾里浮出个陶制的小罐,罐口用盐稻叶封着,叶上绣着个“盐”字。
萧凡捞起陶罐,罐身刻着细密的盐田图,图上的七座七星灶用红盐描过,灶旁标着七个小字:“春、夏、秋、冬、风、雨、露”。打开罐盖,里面装着七小包用麻布裹着的盐,每包麻布上都用炭笔写着个字,合起来正是图上的七个字。
“是按时节收的盐。”徐老人拿起标着“春”字的盐包,凑近鼻尖闻了闻,“有新稻的清香,该是春潮刚退时收的盐。”他往盐母晶石旁的陶碗里倒了些春盐,又兑了些红树林的晨露,盐粒刚化开,碗里的水突然泛起层涟漪,涟漪里浮出行淡金色的字:“盐记四时语,藏于稻根下。”
他们往盐田深处的稻根下挖时,潮水刚退到脚踝。每株盐稻的根须间,都埋着块巴掌大的青石板,石板上刻着不同的盐纹,有的像波浪,有的像稻穗,有的像星轨。老张撬开刻着波浪纹的石板,底下埋着片麻纸,纸上用炭笔写着:“春盐藏潮信,浸以桃花水,可显盐工手绘潮图。”
“桃花水?”小女孩歪着头问。徐老人笑着指了指红树林边缘:“往年春天,那里会开一片野桃花,花瓣落在水里,就是桃花水。虽不是花期,但盐仓里该有晒干的桃花瓣。”他们赶回盐仓,果然在石柱下的暗格里找到个陶罐,罐里装着干桃花,花瓣上还凝着细盐。
萧凡按麻纸上的法子,取了春盐和桃花瓣,用晨露调成糊状,涂在刻着波浪纹的石板上。盐糊刚涂完,石板突然“咔”地裂了道缝,缝里掉出张羊皮图,图上用朱砂画着春潮的走向,潮线旁写着行小字:“民国二十三年春,潮至盐田三尺,盐工采春盐藏于稻根,记潮势之变。”
接下来的三日,他们按着另外六包盐的提示,在不同的稻根下找到了石板。夏盐浸以荷叶水,显露出盐田灌溉渠的分布图;秋盐浸以稻穗汁,映出七星灶的修缮古法;冬盐浸以霜花水,浮着盐仓的防潮诀窍;风盐、雨盐、露盐则分别藏着应对风灾、雨涝、干旱的法子,每张图旁都有盐工的批注,字迹或娟秀或粗犷,显然出自不同人之手。
“这些是盐工的经验记啊。”老张捧着冬盐显露出的防潮图,眼眶有些发红,“我爷爷总说,以前的盐工靠天吃饭,却把老天爷的脾气摸得透透的,原来都藏在盐里了。”他突然指着秋盐图的角落,“你看这里,画着个小陶瓮,旁边写着‘盐语坛’三个字。”
他们按图上的标记往七星灶西侧走时,盐母晶石突然“嗡”地一声轻颤,那些盐丝再次飘起,在地上连成条直线,直指棵老红树林。树底下的泥地鼓着个大包,包上长着丛盐稻,稻穗是少见的深红色,穗粒上的红斑像要滴下来。
小女孩把玻璃罐放在泥包旁,罐里的鱼苗突然用尾鳍拍打罐壁,第五道浅褐环纹亮得刺眼。萧凡用铁锹轻轻挖开泥包,露出个半人高的陶瓮,瓮口用麻布封着,布上绣着个“坛”字,布角缠着七根盐稻绳,每根绳上都系着片不同颜色的盐晶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