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69章 夜读诗经之六八《扬之水》(2 / 2)

加入书签

“扬之水,不流束楚。”诗歌第二联,再次描绘河水无法冲走成捆荆条的场景,与首联形成呼应,进一步强化了战士们内心的沉重感。同样的起兴手法,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,还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。“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甫。”战士们再次感慨妻子不能与自己一同戍守甫地,思念之情愈发浓烈。这种重复的表述,深刻地体现出战士们对妻子的思念如河水般绵绵不绝。“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!”这两句再次出现,在情感上进一步深化,战士们对归期的渴望愈发强烈,对家乡的思念也愈发深沉,深化了全诗的思乡主题。

颈联:层层递进,升华思乡之切

“扬之水,不流束蒲。”诗歌最后一联,又一次描绘河水无法冲走成捆蒲草的场景,象征着战士们归家的愿望如同被阻滞的河水,始终无法实现,进一步突出了他们无法归家的无奈。“彼其之子,不与我戍许。”战士们再次表达对妻子的思念,以及对不能与她共同戍守许地的遗憾。“怀哉怀哉,曷月予还归哉!”这两句作为全诗的总结,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。反复的感叹和对归期的追问,生动地展现出战士们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和对归期的急切期盼,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与煎熬。

总结

《扬之水》凭借重章叠句的精妙结构,生动鲜明的意象,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展现得入木三分。重章叠句的运用,使诗歌在反复咏唱中,情感层层递进,愈发浓烈,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。诗中的意象独特且富有深意,缓缓流动却冲不走柴草的河水,象征着战士们归家的阻碍和内心的无奈;对戍守地点的反复提及,暗示了战士们辗转多地的艰辛戍边生活。《扬之水》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,成为《诗经》中表现思乡情怀的经典之作,对后世思乡题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古代戍边战士的情感世界,也让我们感受到思乡之情的真挚与深沉,这种情感跨越时空,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