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438章 医护稚童护未来,残踪缠孺撼医魂(1 / 2)

加入书签

医护稚童护未来,残踪缠孺撼医魂

一、辰时稚童诊成长:道墨合诊察发育

辰时的汴京城东 “稚安堂”,晨雾如揉碎的牛乳般漫过院中的秋千架,架上的桃木座椅还沾着晶莹的露水,风一吹,挂在秋千旁的铜铃便发出 “叮铃” 的轻响,像孩童的笑声。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,洒在铺着软垫的诊查台上 —— 这垫子是用淡粉棉布缝的,上面绣着小兔子图案,是素问特意让人做的,为的就是让孩童就诊时少些畏惧。台上摆着的青瓷药碗泛着淡青,碗沿描着一圈金线,碗旁的甘草香薰正袅袅吐着甜香,混着院角栀子花的香气,酿成一股让孩童安心的 “稚童药香”。

这是灵枢与素问专为儿童设立的 “儿科医馆”,连诊查台都按墨家机关术设计 —— 台面下藏着三层青铜弹簧,只需轻轻转动侧面的小旋钮,台面便能随孩童身高升降,最高可升至成人腰腹,最低能降到孩童膝盖,避免孩童因台面过高产生恐惧。医馆的梁柱上还缠着彩绳,挂着小灯笼,灯笼里装着萤火虫形状的机关灯,白天不亮,夜晚会发出柔和的绿光,像星星落在屋里。

今日辰时第一位踏进门的,是城郊农户李大郎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,裤脚还沾着泥土,怀里抱着五岁的儿子小石头。小石头穿着一身灰布小袄,小脸蜡黄,比同龄孩童矮半头,双手紧紧搂着李大郎的脖子,眼神怯生生的,连头都不敢抬。李大郎局促地站在诊查台前,粗糙的手掌紧紧攥着衣角,指节都泛了白:“灵枢先生,您快看看我家石头,”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,还夹杂着焦虑,“别家孩子五岁都能跑着追蝴蝶、爬树掏鸟窝了,他却连走路都慢悠悠的,稍快一点就喘气;吃饭也挑得很,只吃白粥,见了青菜、肉就摇头,身子弱得像一阵风就能吹倒,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?”

灵枢起身时,特意放轻了脚步,避免吓到小石头。他身着青布长衫,腰间的三齿刀用布套裹着,只露出刀柄上的青铜矩尺纹,显得温和了许多。“大郎莫慌,” 灵枢的声音温和得如晨露滴在青石板上,“先让石头站在监测仪前,我们看看他的发育情况,别急着下结论。” 说着,他从博古架上取下一台墨家 “成长监测仪”—— 仪器是青铜制的,形似小塔,高约三尺,塔身上用彩墨刻着从三岁到十岁的身高刻度,每个刻度旁都画着对应的孩童活动图案(三岁学步、五岁追蝶、七岁读书);塔尖装着一枚鸽子蛋大小的圣火草纤维感应珠,珠子泛着淡金,只需让孩童站在塔前,感应珠便会根据孩童的气血与身高,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—— 金红为正常,淡绿为发育迟缓,幽绿为异常。

李大郎轻轻放下小石头,握着他的小手鼓励:“石头乖,站好让先生看看,看完爹爹给你买糖吃。” 小石头怯生生地站到监测仪前,小手依旧紧紧抓着李大郎的衣角,身体还微微发抖。灵枢蹲下身,笑着对小石头说:“石头看,这塔尖的珠子会发光,像不像萤火虫?我们让它亮起来好不好?” 小石头抬起头,好奇地盯着感应珠,眼中的胆怯少了几分。

片刻后,感应珠亮起淡绿的光,塔身上 “五岁” 刻度旁的机关纹也随之泛绿,像青苔慢慢爬过青铜。灵枢起身,示意李大郎将小石头抱到诊查台上,他轻轻转动旋钮,台面缓缓升高,刚好到他的腰腹位置。“石头的脾胃运化弱,” 灵枢的指尖轻搭在小石头的腕脉上,脉象细弱如丝,像风中摇曳的蛛丝,“道家讲‘小儿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’,说的是孩童的五脏六腑还没长好,气血也弱;墨家则有‘脾胃为后天之本’的说法,认为脾胃是吸收营养的根本,脾胃虚了,营养吸收不了,身子自然长不好。石头就是脾胃虚导致营养吸收差,才会发育慢、挑食。”

素问此时端着一碗甘草水走过来,碗是小巧的白瓷碗,上面画着小鸭子图案,她蹲在诊查台旁,声音温柔得像哄自家孩子:“石头乖,喝了这碗甜水,就不苦哦。这是用甘草煮的,比糖还甜,你尝尝?” 说着,她用小勺舀起一点,递到小石头嘴边。小石头犹豫了一下,还是张开嘴,喝完后眼睛亮了亮,小声说:“甜……”

素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,从药箱中取出一本墨家机关纸《儿科发育图谱》—— 这纸是终南山韧皮混圣火草纤维制成的,质地柔韧,不怕撕咬;书页上用彩墨画着孩童不同年龄段的身高、体重标准,还配着简单的机关图,轻按图纹,便能弹出对应的养护方法小纸条。“大郎,这图谱您拿着,” 素问将图谱递过去,“上面写着‘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’,每个年龄段的养护重点都不一样。石头现在需要调脾胃,我给您开‘健脾粥方’—— 小米三钱、山药二钱、莲子一钱,山药要选面的,莲子去芯,加水三碗慢熬成一碗,熬的时候要不停搅拌,别糊底;每日早晚各喝一碗,配合墨家‘小儿推拿机关板’,按揉足三里穴,半个月就能看到效果,石头的脸色会红润些,也能多吃点东西。”

墨家传人墨禾此时捧着 “小儿推拿机关板” 走来,她穿着淡绿布裙,袖口挽至肘部,露出纤细的小臂。这推拿板是青铜制的,长约一尺,宽五寸,板面上刻着小儿常用的十个穴位,每个穴位旁都嵌着极细的青铜凸起,凸起顶端是圆的,不会划伤皮肤。“灵枢先生,您看,” 墨禾将推拿板放在诊查台上,轻轻按了一下 “足三里” 穴旁的小按钮,凸起立刻开始缓慢旋转,“这推拿板按墨家‘柔压机关’原理制作,内部藏着微型齿轮,能控制凸起的旋转速度与力度,比人工推拿更均匀,不会像老嬷嬷那样按得生疼。按足三里穴时,凸起会顺时针转三十圈,再逆时针转三十圈,像在轻轻揉肚子,孩子不会抗拒。”

小石头好奇地伸出小手,摸了摸旋转的青铜凸起,突然笑出声,声音清脆:“爹爹,不疼,像小虫子在爬!” 李大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他接过粥方与推拿板,双手微微颤抖:“多谢两位大夫!之前去别的医馆,大夫只说孩子‘天生体弱’,开的药又苦又多,石头喝了就吐,没见一点效果;现在有了您的方法,还有这么好用的板子,我再也不用愁了!”

可就在这时,小石头突然捂着肚子蹲下,小脸瞬间变得苍白,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渗出:“爹爹,肚子疼…… 像有小针扎!” 素问连忙扶住他,伸手取下他手中的白瓷碗 —— 碗沿竟泛着极淡的幽绿,像一层薄苔偷偷爬过。她立刻从药箱中取出一片试毒叶,轻轻贴在碗沿上,“滋啦” 一声轻响,叶片瞬间焦黑,还冒着极细的青烟 —— 是残踪气!

“不好!碗被动了手脚!” 灵枢脸色骤变,伸手拿起碗,仔细查看碗底,发现碗底的小鸭子图案缝隙中,缠着一缕极细的黑色丝线 —— 丝线细如发丝,却带着刺骨的阴冷,正是之前多次出现的隐戾丝!“余孽竟在儿科医馆的餐具中藏残踪气!” 灵枢的声音带着几分愤怒,“他们知道孩童体质弱,气血虚,最易被邪祟侵入,想借这机会让孩子染病,甚至危及性命!”

墨禾气得攥紧拳头,转身便去取圣火灰烬:“这些人太可恶了!连孩子都不放过!我这就去检查所有儿科器械与餐具,从监测仪到小勺子,一个都不能漏,绝不能让更多孩子受害!” 灵枢则重新为小石头诊脉,指尖刚触到他的腕脉,便觉一股阴冷顺着脉气往上窜 —— 残踪气已侵入肠胃,但幸好量少,尚未伤及根本。他立刻从药箱中取出圣火草粉末,加到之前的粥方中:“大郎放心,圣火草能净化戾毒,我们调整药方,让石头喝三剂,就能彻底清除残踪气。这稚安堂是为守护孩子而设,我们绝不会让邪祟在这里伤害任何一个孩子。”

二、巳时墨家器械护稚龄:巧械助医解童忧

巳时的阳光已穿透晨雾,像金纱般洒在稚安堂后院。后院的空地上,摆着一台 “小儿止咳机关仪”,仪器是青铜制的,形似一只胖乎乎的小葫芦,高约两尺,葫芦身刻着墨家矩尺纹,还画着小云朵图案;葫芦口装着极细的银丝网,网眼比针眼还小,能将药蒸汽转化成细密的雾状,方便孩童吸入;葫芦底部装着一个小铜锅,用来煮 “止咳雾化汤”(甘草、桔梗、杏仁熬制)。

墨家传人墨禾正半蹲在仪器旁调试,她的头发用青布带束着,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,贴在皮肤上。“灵枢先生,您来看,” 墨禾转动葫芦底部的青铜旋钮,铜锅中的汤药开始冒泡,蒸汽顺着葫芦内部的管道往上走,经过银丝网时,瞬间变成细密的白雾,从葫芦口缓缓喷出,带着甘草与桔梗的甜香,“这止咳仪按墨家‘雾化机关’原理制作,银丝网是用终南山银丝编织的,能将蒸汽分成千万颗小水珠,孩子吸入时不会呛到。之前李阿婆的孙子咳嗽半月,白天咳得没法玩,夜里咳得睡不着,用这仪器吸入‘止咳雾化汤’,每日两次,每次半个时辰,三日就不咳了,比灌汤药方便多了,孩子也不抗拒 —— 之前灌药时,孩子哭得嗓子都哑了,现在抱着葫芦口吸雾,还说像在‘吃甜云’。”

灵枢走上前,袖中青铜符泛着极淡的金红,贴近葫芦身时,符面金纹与仪器的机关纹瞬间交织,像蛛网般蔓延,带着一丝暖意。“墨禾兄心思细腻,” 灵枢的声音带着赞赏,“小儿服药难,是儿科医道的一大难题 —— 有的孩子怕苦,灌药时会吐;有的孩子太小,咽不下药丸;这雾化仪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,将汤药变成雾状,通过呼吸进入呼吸道,既能直达病灶,又不会让孩子受苦。《黄帝内经》言‘上工治未病’,孩童脏腑娇嫩,用药需温和,这雾化仪能让药力温和地进入体内,既有效又安全,正是‘儿科护养’的要义。”

就在这时,后院的门被猛地推开,一位妇人抱着孩子快步走进来。妇人穿着淡蓝襦裙,裙摆沾着泥土,头发有些凌乱,脸上满是泪痕,怀里的孩子约莫四岁,穿着粉色小袄,小脸通红,还在不停哭闹,声音都嘶哑了。“素问大夫!灵枢先生!你们快救救我的女儿!” 妇人的声音带着哭腔,还夹杂着喘息,“孩子烧了两天,最高的时候额头烫得能烙饼,灌药就吐,连水都喝不进去,再这样下去,我真怕她烧坏脑子,以后变傻!”

素问连忙迎上去,接过孩子,轻轻拍着她的背安抚:“夫人别慌,先坐下,我们看看孩子的情况。” 她将孩子抱在怀里,用额头贴了贴孩子的额头,只觉滚烫,比寻常高烧要烈得多。“孩子是风热感冒,” 素问的声音依旧温和,却带着几分笃定,“您别担心,我们用‘小儿退热机关贴’,不用灌药,贴在额头就能降温。” 说着,她从药箱中取出一片巴掌大的退热贴 —— 贴片是双层的,外层是棉布,内层是青铜薄片,薄片上嵌着极细的圣火草纤维与寒水石粉末,按墨家 “温凉双控” 原理制作:圣火草纤维能缓慢释放凉气,带走热量;寒水石粉末则能吸附热气,避免温度过低冻伤孩子;贴片边缘还涂了蜂蜜,贴在皮肤上不会掉,撕下来也不疼。

素问将贴片轻轻贴在孩子额头,孩子的哭闹渐渐停止,眼神也清醒了几分,小手指着贴片,小声说:“凉……” 妇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,眼泪却又涌了出来,这次是喜悦的泪:“太好了!她不闹了!之前灌药时,她哭得撕心裂肺,我看着都心疼,现在终于安静了。”

墨禾此时取来 “小儿脉诊仪”,仪器比成人用的小一圈,仪盘直径只有三寸,盘面上用彩墨画着小老虎图案,老虎的眼睛是两颗小宝石,会随着指针转动发光;仪盘边缘刻着小儿常用脉象(浮、沉、迟、数),每个脉象旁都画着对应的病症小图(浮为感冒、沉为积食)。“这脉诊仪按小儿脉象特点改良,” 墨禾将仪器的小探头轻轻搭在孩子腕上,仪盘上的指针开始转动,最终停在 “浮” 脉处,小老虎的左眼亮起淡红,“孩子是风热感冒,脉象浮而数,配合‘退热贴’,再用‘清热机关香薰’熏房间,两日就能退烧。” 说着,她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小香薰 —— 香薰是陶瓷制的,形似小房子,房顶上有个小烟囱,里面装着金银花、薄荷粉末,点燃后,青烟从烟囱冒出,能清热解表,净化空气。

妇人看着孩子渐渐平静,靠在椅背上睡着了,心中满是感激:“多谢各位大夫!之前我以为孩子没救了,抱着她哭了一夜,若不是邻居说你们这里能治孩子的病,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现在有了这些好用的器械,孩子不受罪,我也放心了!等孩子好了,我一定带着她来给你们磕头道谢!”

可就在这时,孩子额头的退热贴突然泛出幽绿,像青苔突然覆上贴片;孩子也突然 “哇” 地一声哭醒,小脸变得苍白,手脚还微微发抖。“不好!退热贴被动了手脚!” 灵枢快步上前,轻轻取下贴片,发现贴片内层的青铜薄片上,竟藏着一块米粒大小的寒戾石碎片,碎片上刻着极细的纹路,泛着阴冷的幽绿。他取来试毒叶,贴在碎片上,叶片瞬间焦黑:“余孽在儿科器械中藏残踪气!他们想让孩子病情反复,让家长对我们的医术产生怀疑,进而不再信任我们的儿科医道!”

墨禾立刻从药箱中取出圣火灰烬,用绢布蘸着,轻轻擦拭退热贴与脉诊仪,幽绿的颜色渐渐被金红取代;素问则重新为孩子施针,她取来三根极细的银针,快速刺入孩子的合谷、曲池、大椎三穴,动作快而准,孩子只哼了一声,便不再哭闹。“夫人别担心,” 素问轻声安抚,“残踪气刚侵入,还没伤及根本,我们用圣火草净化器械,再用针灸缓解不适,孩子很快就能好。” 她转头对墨禾说,“你去检查所有儿科器械,从止咳仪到香薰,每个零件都要查,尤其是青铜夹层,绝不能让邪祟留在后院!”

墨禾点头,攥着寒戾石碎片快步离去;灵枢则重新为孩子诊脉,确认残踪气已被清除,便从药箱中取出一小包圣火草粉末,递给妇人:“这粉末您拿着,回家后用温水调成糊状,涂在孩子的手心、脚心,能预防残踪气再次侵入。孩子退烧后,再用小米、红枣熬粥,补补气血,很快就能恢复活力。”

阳光重新洒在后院,止咳仪的青铜葫芦泛着金红,脉诊仪的小老虎眼睛也恢复了正常。妇人抱着渐渐睡着的孩子,向灵枢与素问深深鞠了一躬,才慢慢离去。灵枢望着她们的背影,心中清楚:孩童是未来的希望,儿科器械是守护希望的工具,这些器械不仅要好用、安全,还要能抵御邪祟,他们必须守住这些器械,不让余孽伤害任何一个孩子,不让未来的希望被邪祟熄灭。

三、午时食疗方养脾胃:食养结合助成长

午时的阳光炽热得像泼了一层熔金,却被稚安堂前院的梧桐树叶筛成细碎的光斑,落在青石板上,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。前院的空地上,围满了前来学习的家长,约莫有三十余人,他们中有穿着粗布衣裳的农户妻子,有身着绫罗的商户女眷,还有梳着发髻、戴着银簪的丫鬟(替主子家的孩子来学),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本墨家机关纸制作的《儿科食疗录》,书页边缘泛着淡金的圣火草纤维光泽,是墨禾特意为她们准备的,防蛀又耐用,还不怕水浸。

这是灵枢与素问开设的 “儿科食疗课堂”—— 他们知道,很多家长因不懂儿童饮食养护,要么给孩子吃太多油腻、甜食,导致孩子积食;要么因孩子挑食,就顺着孩子的心意,只给吃白粥、零食,导致孩子营养不良。如今开设课堂,便是想教家长用 “食养” 代替 “药养”,让孩子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,既安全又有效。

素问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,身着淡紫襦裙,裙摆被风吹得轻轻飘动。她手中捧着《儿科食疗录》,书页上用彩墨画着各种儿童食疗方,还配着简单的制作步骤图(如小米粥的熬煮步骤、蔬菜饼的制作方法),方便不识字的家长学习。“各位姐妹,” 素问的声音温和却坚定,像春风拂过麦田,“小儿脾胃娇嫩,如刚发芽的小苗,经不起猛药浇灌,所以‘用药不如食养’—— 食养既能补充营养,又能调理身体,不会伤着孩子的脏腑。今日我先教大家‘健脾养胃食疗方’,适合三岁以上、挑食、面黄肌瘦的孩子。”

她翻开《儿科食疗录》,指着其中一页:“三岁以下的孩子,消化能力弱,用小米、南瓜熬粥最适合 —— 小米要选新米,颗粒饱满的;南瓜要选老南瓜,蒸熟后捣成泥,与小米一起熬,熬的时候要不停搅拌,避免糊底,粥要熬得稀烂,方便孩子吞咽;三岁以上的孩子,消化能力强些,可在粥中加少许肉末(要剁得极细)与胡萝卜丁(切得越小越好),既能补气血,又能健脾胃,还能让孩子慢慢适应蔬菜的味道。”

台下的李大郎听得格外认真,他手中的《儿科食疗录》上,已用炭笔在关键步骤旁画了小圈,旁边还写着 “石头能吃”;他身边的小石头正坐在小凳子上,手里拿着一块 “健脾米糕”—— 米糕是用小米、山药、红枣制成的,是墨禾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零食,米糕上还印着小兔子图案,既好看又好吃,既能解馋,又能养脾胃。小石头咬着米糕,眼睛亮晶晶的,还时不时抬头看看台上的素问,不像之前那样胆怯了。

“素问大夫,” 李大郎举起手,声音带着几分急切,却又刻意放轻,怕打扰到其他人,“我家石头不爱吃蔬菜,总爱吃糖,之前给他做过青菜粥,他一口都不碰,还把碗推到地上,有没有什么食疗方能让他爱上蔬菜?”

灵枢笑着走上台,手中端着一盘 “蔬菜卡通饼”—— 饼子有巴掌大小,用面粉、胡萝卜、青菜制成,还加了少许蜂蜜调味;饼上用模具压成了小兔子、小老虎、小鸭子的形状,颜色鲜艳(胡萝卜的橙、青菜的绿),看起来格外诱人。“大郎莫愁,” 灵枢将盘子递到台下,让家长们传看,“孩子挑食多是因为食物样子不可爱、味道不好,我们将蔬菜做成卡通形状,再稍微加一点蜂蜜调味,孩子自然会感兴趣。这蔬菜饼的做法很简单:先将胡萝卜、青菜切碎,剁成泥;再与面粉、少许蜂蜜、温水混合,揉成面团;然后用模具压成喜欢的形状,放在平底锅上小火慢煎,不用放油,煎至两面金黄就能吃。”

他特意取了一块小兔子形状的饼,递给小石头:“石头,你看这小兔子可爱吗?尝尝好不好吃?” 小石头接过饼,先看了看,又闻了闻,然后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 —— 饼子带着淡淡的甜味,还有蔬菜的清香,比他想象中好吃。“爹爹,好吃!” 小石头眼睛瞬间亮了,声音也大了些,“像小兔子在嘴里跳!”

李大郎看着儿子吃得开心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眼角甚至有些湿润:“多谢灵枢先生!之前我逼孩子吃蔬菜,他总哭闹,我也跟着上火,现在有了这方法,再也不用愁了!等回去我就给石头做,让他慢慢喜欢上蔬菜。”

墨禾此时端着一个青瓷碗走过来,碗中装着 “清热解暑汤”,汤里放着西瓜皮(去绿皮,切小块)、金银花、甘草,汤面上泛着淡淡的甜味。“各位家长,” 墨禾将碗递到家长们面前,让大家品尝,“这汤是按道家‘清热不伤脾’的理念做的,夏季天气热,孩子容易中暑、上火,喝这汤最合适 —— 西瓜皮能清热解暑,金银花能清热解毒,甘草能调和味道,还能护脾胃,不会像凉茶那样伤孩子的阳气。这汤要凉温后再给孩子喝,不能喝冰的,以免伤脾胃。”

家长们纷纷上前品尝,有的还拿出纸笔记录配方,前院的气氛热烈而温馨,像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做饭的技巧。一位商户女眷笑着说:“之前总给孩子买蜜饯、糕点当零食,没想到用蔬菜、小米也能做零食,还这么健康,以后再也不给他买那些甜腻的东西了!” 另一位农户妻子也说:“这些方法简单,材料也常见,我们在家都能做,比带孩子去医馆方便多了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